盘溪校区调研:细节和落实(2)(2011-09-28 22:20

9月26日~28日两天半时间在盘中调研。这次调研听了八节课,八年级五节:“物质在水中溶解”二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节,“溶解度曲线”一节, “作业分析课”一节;七年级二节:“测量的复习”和“科学探究”;九年级一节:“金属的化学性”。27日下午与八年级老师作了交流。28日上午与校领导进行了反馈。这次调研又对“调查问卷(学生)”作了一些修改,试用的情况还是比较好,数据与我们同事平时的观察了解还是能够对应。

 

盘溪校区(原来盘溪中学的初中,加上双溪、大源,以及部分大洋的初中学生)经历暑假的撤扩并,开学不到一个月,学校就已经正常运作,很不容易。从学校的校容校貌看比过去有很大的改变。从我八节课对学生观察来看,学生的精神面貌也相当的好。学生趴到桌面的现象相当的少,大多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做笔记。

这次听课中我着重观察了四个方面。

1.走下讲台

多数老师没有能够真正从讲台上面走下来。我认为老师能够从讲台上面走下来,是对学生关注的一个表现。有些老师虽然从讲台上面走下来,也只是形式下来,只不过是讲台移动了一下。还有的老师走下讲台后活动范围单一,从右边走下讲台,然后站在第二或三排位置开始继续讲课。老师自己要从讲台上解放出来,才能给学生更加广阔的时空。

2.抽答少

抽答少,也是“满堂灌”的一种表现。要关注学生,要从讲台上面下来,然后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中来,这就要需要老师抽学生答。根据我对一些优质课的粗略统计,我以为一节科学课可以设计二十次左右的抽答,这二十余次的抽答还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老师在课堂中的抽答处理,最能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教学相长”,就在抽答时师生间智慧的碰撞。

例如:吴老师在讲了悬浊液和乳浊液概念后,提问:你们生活中遇到过悬浊液和乳浊液?然后学生回答。老师追问:还有吗?想一想。这是联系同学生活实际的问题,很多同学对照概念可能都会举出一些例子。但吴老师放弃了抽答的机会。这样的结果是,有个别学生得到的大叫的机会,老师将自己答案说出来;而大多数学生却失去了思考并回答的机会。

3.实验直观性不够

很多老师都重视课堂的实验。但实验的直观性不够。这次化学实验很多,老师用到的烧杯和试管都是选择很小的。有关实验等教学设计,我以为应当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如溶液概念的教学,一个学校每个老师的教学设计可以大致相同。所用的实验和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研讨后一起共享。如固体溶解在液体中得到了溶液。然后要扩充到液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这时就要设计二个实验。液体和液体,可以设计酒精和水,这个实验的直观性还是很强。气体与液体的可以做准备了一瓶可乐打开气体出来,让学生体会。也可以将可乐的标签照片提供给学生。

4.练习呈现要明确

八节课在安排知识落实上面都是不够。练习呈现也不明确现象也不少。有一节课老师将三个问题读出来,然后让学生回答。我要注意力很集中才能听明白。记住了后一部分内容又忘记了前面的内容,答题的效果很不好。


评论

© 教研员园地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