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K市教坛新秀评比听后记

        周二周三(11月25、26日)两天,我们高中二十位老师、教研员受邀为近邻YK市教坛新秀作考核工作。理科综合一共有八位老师参评(二生物二化学四物理),评委有五人。YK市课堂教学考核工作还是有一定的规范:一是回避了本地老师;二是保密工作做的好,课题由我们考核组在前一天定下,然后由我们密封,第二天他们才当着全部参赛教师面打开;三是时间公平工作做的好,全体参赛老师按时上课顺序提前通知课题时间一样。

        只是我总以为如果当地的老师教研员来考核可能结果也不会相差到哪里去。为什么就要请外地的人来考核呢?笨驴乱想:或是不信任当地教师;或是当地教研员贪省力;或是领导站在高层次考虑;或是部门钱用不完,如果让当地教研员做考核工作,发钱的名目又没有,请外地可以有个发钱的名目。

       对我来说,听课还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可以学到很多。YK教研室的领导这次安排的很好,每天只要听四节课,不累。想想我们本县教坛新秀考核,一天要听七节课,又累又晕,效果一点不好。现在还好,记得02年前后一次考核,六天听三十多节课,课题还一样《大气压》。我是连考核的信心也没有了。

        二天的听课记下不少,汇总一下。

      一、记下的心得:

  1. 视频如果代替老师讲课,效果很差。有位生物老师通过播放一段视频,由视频来介绍相关知识,我感到主意力要很集中才能听清是什么,还不易懂。
  2. 由于教师在限定时间内备好课,这样的评比将教师专业基本功的问题暴露无遗。
  3. 传统力量很强大。教育要改革不容易,物理教材早就是“简谐运动”了,可是上课的四位物理老师还有三位将课题写成了“简谐振动”。知识是如此,理念改变更难了。
  4. 像和象还真是应用哪个?有一位物理老师在板书中三次写到了“图象”,二次写为“图像”,一次写为“图象”,孰是孰非呢?查网上,也是分不清。我以为理科中坐标等这种特指都宜用“图象”。

      二、二个对比明显的案例

    案例1:二节化学课,课题是: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一男一女二位老师,用的课件相同,这是网络时代的必然结果。教学环节可以反应二个教师的素质和思想。其中一个环节,第一节课老师是提出问题——实验——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第二课老师是多媒体体给出结论——提出问题——又给结论——实验。

    参加比赛,对于用网络资源,就要有取舍,应当考虑与别人的不同。这样才会有优势。以上二位老师由于用的是相同的课件,这样二节课让我作为考核者感到太易于区分优劣了。

    案例2:四位物理老师上的课题是:简谐运动。上午二节课的老师实验准备不好。下午二节课由于第一位老师准备的实验比较好,下午的第二位老师也用了第一位老师的实验。下午二位老师的实验技能、效果相差很大,当然与上午比也是很不一样。这节课有个很重要的实验:弹簧振子的实验。上午二位老师都是请一位同学配合老师实验,老师用手拿着弹簧振子演示仪,同学吹气。效果不好。下午第一位老师将仪器平放在讲台上,利用实物投影仪放大图像,然后利用一个气球打气。这个比同学吹的效果要好多了。下午第二位老师也同样用这套器材。但做法与上午的老师一样,手拿仪器,不容易将仪器保持水平。另外,对气球充气的认识不到位,下午第一位老师做过后,气球已经压强小了,第二位老师没有将气球充足球做,效果明显不如第一节课。

     这个课题四位老师相差还是比较大悬殊,不管是实验准备,还是课件的准备都相差很大。教学重点的把握上,上午二位老师停留在了以前的教材上,对新教材理解不足。我原来想这个课题老师们很容易猜到,但听组织者说,当公布了课题后,老师们都有点措手不及了。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因为组织者要求我们选择课题不能连着教学进度。由于化学生物在高二选择课题,物理也只能在高二上,参赛老师应当知道在哪个年级上,因为上课的班级是早就排好了的。这样物理的课题不可能在3-2中选择了。因为3-2教学的进度已经到了交流电,不可能在交流电的选择课题,传感器有点为难老师。因此,就想到了在3-5和3-4中选择,可以与进度无关的只有二个课题,3-4中的简谐运动,3-5中的碰撞中的守恒量。我选择了一个易上的简谐运动了。想不到这个课题四位老师老的教材上,新的都没有上过,因此出了不少问题。

评论

© 教研员园地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