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二中听课记:常态课的常态是相对的

 



周四晚餐,额外地吃了三四个竽、一(还是二?)块麻糍等等。饭后,遇到二位学生,又硬灌了二杯茶水。周四晚上开始到周日我的消化系统就出故障了。周末听课笔记也懒得写了。拖到今天补上。


    2011年11月15-17日(周二-四)在缙云二中听课。这次听了汪、麻老师“功率”,麻、施老师“认识简单机械”,徐老师“杠杆的平衡”,胡老师“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二节,施老师“能量转化的量度”,共8节课。课后与七、九年级交流各一节课,胡老师课后全组交流二节多课。最后,与领导、组长交流反馈一节多课。现在与老师的交流时间比重大大的增加。


    这次听课有几点体会:


    1、二中的科学老师整体力量还是比较强,老师上课干劲很大。整个教研组有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我的观察到:老师话比较多,说的很辛苦,有些老师因此用上了扩音器;PPT资源过于丰富,一堂课容量很大。我们的老师还是想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


     2、与老师的交流中可以体会到,在二中听到的几节课都是常态课,很真实的课。我想:常态课,所谓的常态是相对的;常态课中有长处有短处,常态课也是需要不断的变化,每个老师的都有自己常态课发展的方向;原来有的一些优良传统现在的常态课已经没有了,有些好的经验需要补充进入新的常态课中;多媒体原来不是我们课堂的常态,但现在倒是成了常态(王老师说,成了危害了)。对于常态课的问题,我需要化点精力着重思考一下,很有意思。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二中的老师课上卖力,但在课下的教学设计还需要化更多的力气。课堂上以反映出课堂上的功力。


     胡老师的二节课“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课后点评全组老师发言都很积极,从科学性(蒸发散热,体表凉快)、实验直观性(两个温度计对比实验),教学设计(引课太长,沸腾要不要讲出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我结合张丰讲座,结合刘CF老师教学设计对胡老师的课进行了分析,肯定了胡老师课堂已经进入到了“对话课堂”,但需要向前一步做一些“任务课堂”可以做的事,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胡老师在教学中化了很大的一块时间放到了蒸发快慢的科学探究上面,我认为这个探究远离了学生生活经验,远离实验,只是口头的探究,学生没有兴趣。而且探究点太多,重点不突出。这节课主要有二块内容,一是蒸发快慢,二是蒸发致冷,这二块内容涉及的实际应用都有二个方面(事物两面性),老师在分析时主要是分析了其中的一面。




    “功率”二节,感觉老师上课没有遵循“概念”教学的模式,也就是说概念课应当怎么上,我们老师还是不太清楚。概念的抽象很生硬,概念出来后也没有什么辨析。如都举了二个人搬100块砖的例子,但没有能够深化,就直接用速度、比重等例子来类比,引出功率概念。得出功率概念后,就马上给出了一系列的计算题。


     “杠杆”二节,对引出力臂的概念都是没有处理。画力臂技能如何训练更加有效缺乏研究。画力臂的例子难度跳跃大,没有层次,没有先易后难的思想。


评论

© 教研员园地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