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中新碧校区调研记 (2010-11-29 20:17:24)

11月9—11日三天,由于我9日还在义乌,这次调研只听了二天共八节课,与老师们交流了二次近三个小时。八节课分别是:朱老师、田老师的“我们居住的地球”,钭、张、施仨老师的“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詹老师的“地图”,汤老师的“机械效率”,朱老师的“动能和势能”。

对朱田俩老师的课,我谈了与前几周在东渡调研听课时的思想,这次交流时我谈了自己在听课中的一些问题。我们教材中只提到了古代三个地区对地球的认识,我们的老师一般都要补充其它地区人民对地球的认识,为什么要补充?对于人类不断求证地球形状的历程,一般老师都要提到四点内容:亚里士多德对月食的认识,帆船的桅杆,麦哲伦环球航海,人造卫星拍到的地球图片。对这些实证,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认识到地球是球体没能被人们所接受呢?对于帆船的桅杆老师们在教学中只是强调一个方向远离后,桅杆的长度变小,能够说明地球是球体吗?需要强调向不同方向,只有不同方向都是变小了才能说明。为什么麦哲伦环球航海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相关的历史知识我还是比较欠缺,我猜有一个可能,就是当时麦哲伦是以地球是个球体作为航海的前提进行航海的,这样他的舰队完成了任务,就是证明了。这点需要看看麦哲伦的传记。

周末找到一本《麦哲伦的功绩》(斯蒂芬·茨威格)了解了一下。同时也查了一些资料,看来有几个问题必先要了解了:

1.古希腊(也有古中国)已经有不少哲人认识到地球是球体,只是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没有充分的证据来服人。

2.从哥伦布、麦哲伦时代的争论来看,有相信地球是球体的,也有不相信的,各自多有相当充分的理由,相互之间的理由看来都是不容易反驳的。

3.哥伦布、麦哲伦所克服的精神上困难,“教会就根本不愿承认地球是圆的”。

……

对“环境”一课,三位老师上的相差很大,因此在反馈时王、胡老师就此都提到了备课组建设的问题。我找到七年级上的书,这一册中有“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七上这一节和八上这一节关系如何处理好?这是一个教材整体性认识问题。“环境”这一节提到二块内容:节律(周期)性、感应性,节律性主要提到了动物,以一个问题涉及植物,而感应性主要是讲植物,这也是本书的重点,需要化大部分的时间的内容,那么是不是也提一下动物的感应性呢?这是对教材细节的认识问题。

对“机械效率”和“动能和势能”二节课,老师的素质就是好,语言能力都很强。这也是弱点:老师就容易强势,很少能够听到学生的声音了。王老师指出“动”一课思维强度不够,我看老师上课的逻辑、思路是很清的,讲了能量、动能、重力势能等五个概念,这些概念教学也合符概念教学要求,:具体——抽象——具体,都有定义、举实例、因素、练习,只是还没有给足学生的思考活动的时间,这里五个概念学习的方法一样,老师教学三个,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二个。

针对备课组活动的落实,想到了以前在壶滨初中参与过的活动,体会那次的活动有主题,有分工,重环(细)节,我结合着谈了备课组需要落实三个“研讨”:教材教法研讨、重点难点教学片段研讨、教学套路(五个“实”)研讨。对于新碧中学,多媒体教学正在起步,存在问题很多,胡老师要我讲一下,我谈了以前几个体会。只是感觉多媒体教学问题有必要形成一个讲座宣传一下自己的看法。

-

附录:

克罗狄斯·托勒密 Ptolemaeus,Claudius;Ptolemy(约90,埃及托勒马达伊~168,亚历山大城) ,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曾译托勒玫、多禄某。长期进行天文观测。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天文学大成》(又称《大综合论》13卷)主要论述了他所创立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均围绕地球运动。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日月星辰的构成和运动方式并作出成就的科学家。此书被尊为天文学的标准著作,直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地心说才被推翻。另一重要著作《地理学指南》(8卷)主要论述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的测定,以及地图的投影方法,是古希腊有关数理地理知识的总结。书中附有27幅世界地图和26幅区域图,后人称之为托勒密地图。他制造了供测量经纬度用的类似中国浑天仪的仪器和角距仪;通过系统的天文观测,编有包括1028颗恒星的位置表,测算出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为29.5倍于地球直径,这个数值在古代是相当精确的。对几何学也有研究。还著有《光学》(5卷)。

马丁·贝海姆 

哥伦布十分崇拜曾在热那亚坐过监狱的马可.波罗,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

看大国崛起中第一集里提到托勒密 的《地理学指南》中有南极洲的描述 为什么再古希腊时期人类就知道有南极洲的存在

南极洲在19世纪20年代被发现以前没有正式名称,古希腊地理学家、地图学家和天文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约90-168年), 根据古希腊人按照对称与平衡原理的推测,公元2世纪绘制的地图上在印度洋南部画出了跨越地球“底”部大陆,命名为“未知的南方大陆”。

    他认为南方大陆非常大,几乎填满了南半球。这个地图与现代理解的地图基本一致。所以,托勒密有“现代地图学祖师”之称。在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托勒密的地球学著作被重新“发现”,译成各种文字,一版再版,许多地图上发现了这块“假想的大陆”,只是它的位置要比托勒密绘制的更靠南一些,而且它的名字也被改成“南方的陆地”。南极洲真正被确认存在已是18世纪。

    可以看出,那时对南极洲的存在只是一个假想,并不是说他们那个时候就知道南极洲的存在。

 

 


评论

© 教研员园地 | Powered by LOFTER